画外音:

    1894年,清政府遭遇甲午战败,被迫与日本签订《马关条约》,其割地赔款之巨,丧权辱国之耻实属前所未有,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。(小说文学网)此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,风雨飘摇,年轻的光绪皇帝决心以变法来求自强。然而,就在改革的前夜,关键性人物翁同龢却遭遇晴天霹雳,被免职罢黜,告老还乡,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在清王朝位高权重的帝师究竟犯了什么大错,光绪帝的变法又能否顺利实施呢?

    隋丽娟:

    光绪二十四年的4月27日这一天,对于慈禧来说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春末的一天,但是对于光绪的老师,翁同龢来说,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。

    这一天的天未亮,翁同龢和往常一样,与中枢大臣们到颐和园的朝房之外去等待召见,在慈禧修好了颐和园以后,慈禧会经常地到颐和园里来住一段时间。在住的这段时间里,光绪帝是间日,就是隔一天或几天移到颐和园来给慈禧请安。请安以后,往往就会商议许多大事,让慈禧来决定。所以,光绪帝每次来颐和园请安,大臣们都跟着,如果光绪帝住在这里,大臣们就住在这里,第二天早晨在颐和园召见。

    所以这一天早晨,翁同龢和所有人一样,在朝堂之外等候召见,这是一个春末的早晨,天还未亮,天不断地下着小雨,翁同龢的日记当中就记载,说“檐滴有声而”,有滴滴答答的声音,天气一直不开朗,所以这一天,翁同龢的心也和这个不开朗的天一样很难展开。

    过了一会儿,太监来宣召大臣们进殿去召见,然后大臣们起身准备往里走的时候,太监又补了一句,补了一句什么呢“著翁同龢勿入”。按照平时的惯例,光绪帝是常常先把翁同龢叫进去之后,闲聊几句才召见大臣,可是这一次,偏偏相反,让所有的人进去之后,“著翁同龢勿入”。所有的大臣这一刻都面面相觑,连翁同龢都瞠目结舌。所以待大臣们鱼贯而入以后,翁同龢这个69岁的老人就坐在椅子上,正襟危坐,在那儿等候着皇帝的进一步召见。

    可是此刻,这个老人的心就逐渐由不开朗、不开心开始变成了一种忐忑不安,他不知道他的召见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,因为在宦海挣扎了数十年的这个老人感觉到了一种不测,45分钟以后,大臣们纷纷出来,没有一个人和翁同龢打招呼,大家急匆匆地从翁同龢身边走过。这个时候御前大臣宣诏,让翁同龢听旨,这一个旨对这个老人来说是他一生当中他难以想象的一个巨大打击。上谕的全文是这样的:“尚书翁同龢近来办事,多未允协,以致众论不服,屡经有人参奏。且每于召对时,咨询事件,任意可否,喜怒见于辞色,渐露揽权狂悖状,断难胜枢机之任。本应查明究办,予以重惩,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,不忍剧加严谴。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,以示保全。”什么意思呢,在这个上谕当中,给翁同龢开缺回籍罗列了两个罪名,这个罪名其中的一个就是“近来办事多未允协”,多未允协就是不能够和同僚们有共同的看法,然后彼此之间互相的协作不好。以至于众论不服了,这是其中的第一条罪责。那么第二条罪责是什么呢,第二条罪责就是这个时期他常常在咨询、在召对的时候,“喜怒见于辞色”,喜怒见于他脸上和说话的语气当中,所以流露出揽权的这样一个倾向,因此重惩他。怎么重惩呢?姑念他在皇帝读书的时候,在毓庆宫这么多年兢兢业业,所以严惩的同时放宽严惩的尺度,命令他开缺回籍。

    画外音:

    翁同龢家世显赫,曾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,又是同治、光绪两朝的帝师。在朝中一向获得优待。此次光绪皇帝颁布上谕,罢黜翁同龢,使他遭遇了宦海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打击。此时我们要问,翁同龢究竟犯了什么大错,光绪皇帝与老师之间究竟生了什么变故呢?

    隋丽娟:

    我们没有现光绪和翁同龢之间出现了什么样的一些不快,而且在这之前的时候,也没现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,就在这前一天的时候,大臣们还依然见得两个人非常地和谐。所以大臣曾经记载,怎么记载的,说“即在开缺前一日,尚在内廷行走,上意固鱼水契恰如常也。”就在翁同龢被开缺的前一天,翁同龢还依然在内廷行走,就是依然在朝廷当中处理事件,皇上所表达出来那种感觉,还依然两个人的关系像鱼水一样,鱼和水一样,非常地契恰,和平常一样。

章节目录

说慈禧(全本)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笔趣阁只为原作者隋丽娟的小说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116.第22章慈禧(二十二)帝师遗恨(1),说慈禧(全本),笔趣阁并收藏说慈禧(全本)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