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外音:慈禧虽然为光绪帝的变法制订了一些原则,但是从巩固皇权和增强国力的角度来说,慈禧在根本上是支持戊戌变法的。(小说文学网)那么我们不禁要问,既然慈禧支持变法,那她为什么还要在变法之前罢黜作为变法的关键性人物翁同龢呢?她这样做难道不是一个冒险吗?

    隋丽娟:

    所以光绪帝在领得了慈禧同意变法的有条件的同意变法的懿旨之后,光绪帝就开始了他的轰轰烈烈的变法,于是,在4月23日,光绪帝颁了《明定国是诏》,《明定国是诏》就是开始宣布变法了,从这一天开始宣布变法自强。

    然后25日他就准备召见康有为,因为当时康有为品级太低,按照这个品级能引见但是不能召见,不能召见,所以他要破例召见他,商议变法的细则,所以这是朝野上下一件大事。

    那么4月28日召见了康有为之后,那就预示着他的变法就会正式地开始。可是就是在这前一天的早晨,4月27日,她就把翁同龢给开缺回家了。这不就是在阻挠变法吗?怎么能说慈禧这个时候理解和支持他呢?也就是说,我们不说支持,还说她能够理解他呢?

    其实这个时候慈禧把翁同龢开缺回籍,也是在规范光绪帝的变法。她为什么要规范光绪帝的变法呢?因为慈禧变法的前提要加强她的权力,她必须获得利益以后她才能加强变法,但是这个时候,一切行动她似乎感觉到,光绪帝的行动已经超出了她所能控制的范围。因为懦弱的光绪帝有了翁同龢的支持之后,已经不听从她的摆布了。所以这个时候,她担心当变法启动以后,光绪帝的所有变法措施会超出她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,所以为了能够控制他,这个时期慈禧必须要对光绪帝有所警戒。

    历史也确实这样记载的,金梁在他的《四朝佚闻》当中就记载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关系,他说了:“帝慑于积威,见太后辄战栗,虽亲政不敢自主。戊戌变法,亦事事请慈主。”他的意思就是,皇帝慑于太后的积威,害怕皇帝,害怕皇太后,见太后就战栗不止,虽然亲政以后也不敢做主,即使是戊戌变法前后也事事地请太后做主,所以在这一点上,慈禧是知道的,她知道这个不足四岁的小儿被她领进宫以后,一直被她带着,被她严格地管教着,那么她对于他的控制力她是知道的,但是慈禧害怕他失范。所以在这个时期当中,慈禧力争主张的就是维持一种状态,这种状态就是帝弱母强,皇帝要弱,母亲要强,她要维持这种平衡,只有在这种平衡之下她才能控制皇帝。可是她现,翁同龢的存在就有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。

    光绪帝对于翁同龢的依赖太强烈了,事事依赖,事事需要他做主,在戊戌变法开始的时候,就这个《明定国是诏》这个诏就是翁同龢起草的,而且这个诏里边完完全全折射出的就是一个变法的大纲,变法的一个纲领,要求怎么样的变法,就是这样一个东西。然后这个诏书当中所折射出来的思想完全是翁同龢和光绪帝的思想,所以,慈禧能不担心吗?慈禧太担心了。

    画外音:

    光绪帝对翁同龢的依赖和信任,最终断送了自己恩师的政治生涯。我们也从慈禧的此举中看出了她对待变法的暧昧态度,既想支持变法,希望变法成功,好从中获利;又怕一旦失去控制,会威胁到自己手中的权力,所以要在根本上使变法能够在自己的掌控之中。年近古稀的翁同龢黯然推出政治舞台,一把辛酸,满腔无奈的他将怎样告别这片伤心之地,他与光绪还能够再续师生之缘吗?

    隋丽娟:

    被开缺回籍的翁同龢,这一天心都非常地不愉快,这个老人不可能愉快。按照清朝的惯例,大臣无论是升迁还是革职,第二天都应该早上向皇帝谢恩,所以老人这一天没有离开颐和园。第二天早晨,老人早早地就起来,因为这一天早晨光绪帝要和他的大臣们一同回城里,所以老人大清早的就起来,然后就跪在光绪帝必须经过的从颐和园返回城里的这个门旁,这个门就是颐和园的东宫门。老人早早地就跪在那里,前一天所下的雨这个时候道路上还十分地泥泞,早晨老人就跪在那里,一头的白随着晚春的晨风在那里飘拂着。这个时候,光绪帝的车辇的车驾一行从颐和园里浩浩荡荡地向外走。这个时候,光绪帝就突然看到,东宫门旁边老人跪在那里,但是车驾来不及停,所以车驾就浩浩荡荡向前走,两个人只有一次就是目光对视。太监们曾回忆,光绪帝颁完了圣旨之后,回到宫里,应该说难受得不得了,寝食难安,所以用太监的话来说叫做“寝食俱废,痛哭一场”。所以在这一刻,当他看到老师69岁高龄的老师在早晨的春风当中在那里跪着等着见他一面的时候,我想这个时候光绪帝的心不会太好,所以翁同龢在自己的日记当中记载了:“”上回顾无语,臣亦黯然如梦。”所以这一刻我们感觉到光绪帝一定心里是百感交集,而且又心生无奈。所以当车驾浩浩荡荡走了之后,这一段难解难分的师生之缘的最后一面就这样的结束了。

章节目录

说慈禧(全本)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笔趣阁只为原作者隋丽娟的小说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119.第22章慈禧(二十二)帝师遗恨(4),说慈禧(全本),笔趣阁并收藏说慈禧(全本)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